PCPOP首页   /    散热器   /    评测
普及新技术!COOLLION波浪A3散热器评测
1/18
泡泡网散热器频道9月5日 文章的开始首先介绍下什么是液态金属,液态金属通俗的来讲是一种液态的合金金属,它们在常温下可以像水一样流动,但却拥有金属的特性,但其并不是汞,液态金属是由多种合金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而成,液态金属拥有比水高的热导率(导热率是水的65倍、是空气的1600倍),且具有流动性,可以实现快速高效的热量输运能力,这相对已有的散热方式而言是一个观念性的革新,COOLLION 波浪BMR A-3就是一款液态金属散热器。 作为液态金属的旗舰波浪A-1高昂的售价让人望尘莫及,让很多用户都不能第一时间体验到液态金属的威力,作为液态金属阵营的中坚力量波浪A-3则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点,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款散热器吧!
2/18
Coollion波浪BMR A-3的包装十分简约,沉稳大气,外观上并没有什么花哨的标志,纯粹采用银黑的配色,在包装的两侧标注了相关的技术参数以及产品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每款液态金属散热都附送了一张液态金属官方技术认证证书,用户可以凭这张证书以旧换新。
3/18
首先看下COOLLION 波浪BMR A-3正面吧,凸起的顶盖里面藏着一个电磁泵。波浪BMR A-3高度为159mm,这个数字意味着绝大部门主流台式机箱都能完美兼容这款散热器。
4/18
波浪BMR A-3侧面,这里可以看到波浪BMR A-3的鳍片并不算非常稠密,鳍片间距为1.8mm,通过1.8mm最优化的鳍片与鳍片间的间距,可使风流通过更顺畅,充分带走散热片上的热量。
5/18
Coollion波浪BMR A-3鳍片整体采用穿FIN工艺,同时侧面采用了折FIN工艺来加固鳍片,这无疑加强了鳍片的强度。
6/18
Coollion波浪BMR A-3散热器顶盖,顶盖内部则藏着驱动液态金属流动的电磁泵,除此之外波浪BMR A-3顶盖采用塑料材质,由内六角螺丝进行固定,在顶部的中央印有COOLLION的LOGO,并且在两边有蓝色的装饰,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7/18
鳍片正面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平滑的设计,在鳍片中央有内凹式设计,增大了鳍片的表面积,这无非更利于散热。
8/18
Coollion波浪BMR A-3底座并没有预装扣具,不过其扣具的安装还算是便利的,只需拧上两颗螺丝即可。
9/18
Coollion波浪BMR A-3底座采用热管直接接触式技术,液态金属管与CPU上盖直接接触,有利提升散热效能。
10/18
Coollion波浪BMR A-3散热器附送的一枚9cm散热风扇,这枚风扇转速为1080RPM、最大风量为65.93CFM。
11/18
液态金属特有的电源转换模块,同样与A-1一样,电源转换器背面设有了两枚磁铁,方便在机箱内部安装。
12/18
附送的扣具、小工具及硅脂一览,Coollion波浪BMR A-3支持目前所有的主流平台使用,附送的小工具非常贴心,硅脂刷能将硅脂均匀的涂抹在cpu上,总体来说附件部分非常贴心。
13/18
接下来是Coollion波浪BMR A-3散热器的安装体验,这款散热器的安装总体来说还算是方便的。
14/18
由于采用了9cm小尺寸风扇,散热器对于内存兼容性非常好,即使4条内存插槽全部插满马甲内存都不会有任何兼容问题,这点做的非常好。
15/18
内存兼容性方面做得非常好。
16/18
散热器背部很空旷,这里即使再添加一枚风扇也毫无问题。下面我们看看这款液态金属的中坚产品到底效能如何。
17/18
测试环境温度为20度 本次波浪A3的测试方法与COOLLION特种冰测试方法一样,测试采用模拟热源的方法测试,相比传统测试方法这种方法得出的数据更精确,对比测试也更有说服力。 本次测试采用模拟热源进行测试,使用一块面积与CPU顶盖面积相当的发热源,模拟CPU在100W下的发热量,为了更贴近实际情况,测试时将机箱中进行。
18/18
最后是成绩对比,波浪A3表现处于中上游位置,甚至与一些一体水冷散热器成绩相当,相比一体散热器安装所需的要求更低,兼容性也更好。特种冰目前零售价为720左右,这个价格与一些中高端一体水冷的售价相当,安装便利程度要比一体水冷好上很多,对于液态金属这种新兴技术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尝试一下。 注:这里的热阻计算公式为:热阻(℃/W)=散热器底板温度(℃)-环境温度(℃)/散热功率(W)